尚為音視頻播放器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年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以“中國之聲”的呼號向全國播出的第十年。十年來,作為國家電臺的首席頻率,我們把自己當作一個平臺,一個政府和百姓都能在這裡發聲、討論、交流的平臺;十年來,作為一個新聞頻率,我們做真實的新聞,做有思想的新聞,做有溫度的新聞,做歷史的記錄者和思考者。
  所以今天的每個整點,我們都選擇了一件十年來和你一起見證過的新聞事件,也是中國之聲當時有影響力的報道,來重溫一些瞬間,透露一些幕後,評論一下影響,既是紀念我們一起相依相伴、共同成長的十年,也是表達你我始終如一的心聲:心懷美好,相信進步。
  本時段聚焦:2008年中國之聲特別節目:汶川緊急救援。
  2008年5月12號下午14點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家園損毀山河破碎,無數親人從此陰陽兩隔……
  震情牽動億萬人心,從5月12號19點開始,中國之聲24小時不間斷播出特別節目《汶川緊急求援》。震後第2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出的40名記者已經在震中集結。
  中央台軍事記者王亮是第一個冒著生命危險,隨部隊先衝鋒舟水路開進再徒步行軍,進入震中汶川映秀鎮的媒體記者。5月14號下午1點47分,王亮通過隨身攜帶的海事衛星電話連通中國之聲的直播間,直播報道了映秀鎮的災情、部隊展開救援,以及數百名危重傷員急需轉運的消息。這是全世界所有媒體中最早從震中發出的報道:
  主持人:現在我們中央台的記者王亮已經進入了汶川映秀鎮,我們馬上接通王亮的電話,因為他連日來不斷地在為我們連線,他的電池已經不多了。趕快接通王亮,王亮,請給我們介紹一下前方的情況。
  王亮:我們已經抵達了最震中的汶川映秀鎮,我們是剛剛達到。衝鋒舟靠岸後我們又徒步前行了兩個多小時,這兩個小時確實特別地艱難。可以說一路上稍有不慎,我們就可能掉到岷江里,岷江的水流特別湍急。在前往映秀鎮的路途中,我們的右側就是貢嘎山,左側是岷山,整個的山體滑坡已經把這個公路全部給覆蓋和掩埋了,我們看見一座大橋,叫做百花大橋也已經是整體的坍塌了。我們就是從夾縫當中,從峽谷中爬過來的。現在我們渾身都是泥。而且有的戰士陷到泥潭裡,泥已經到了他腰的位置,是我們一起把他給拉上來的,如果繼續陷下去的話,他可能生命就保不住了。
  這一路確實是非常非常地艱難,總而言之,不管有多麼艱難,現在我們已經抵達了這次震中的中心區——汶川縣映秀鎮,我們看到這邊已經有很多房屋已經倒塌了,而且地上躺著很多的傷員。
  就在我們到達映秀鎮的同時,我們看到有兩架陸航的直升機也已經飛到了映秀鎮的上空,而且在映秀鎮開闢出了一塊比較空曠的場地,划了兩個直升機的停機坪,兩架直升機剛剛都已經降落,而且拉走了第一批的傷員,所以說我們看到了希望,從地震發生以後,由於交通阻斷,整個映秀鎮的情況是比較糟糕的。傷員不能夠第一時間地得到有效救治,主要就是受到交通的影響,現在我們看到陸航的直升機終於進來了,主持人,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餘震頻繁,道路、通訊全部中斷,後勤補給得不到保障……即使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里,中國之聲的記者們客服種種困難,以高度的責任感履行著自己的使命,通過電話和手中的話筒發回來自震區的報道。
  在震中映秀鎮的一片廢墟中,剛剛抵達的中國之聲記者周強、郎峰蔚現場見證了一次救援行動。雖然救援人員當時採取了一切能夠採取的措施,但是卻依然沒能輓回掩埋在廢墟底下一位大媽的生命。
  救援人員:現在已經不行了,她已經沒有心跳沒有呼吸了。沒法救活。我心裡很難過。主要是這裡缺藥,缺很多的醫療器械。給我們送醫療器械聽到沒,我們可以就更多的病人,我們可以救更多的傷員。
  周強:恐怕只能放棄了。
  郎峰蔚:現在我們所有的戰士都在現場默默地向這位堅強的大媽默哀。所有的戰士,大家都(哽咽)……雖然他們家裡的人已經離去了,但是還有一個小孩子,還有他的爸爸。現在政委已經在組織戰士們,他們繼續要去學校去救別的孩子。每一個生命都會帶給我們這種堅強,讓我們一起為更多的還活著的人祈禱。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當年這首生死不離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節目當中,而當年的報道相信依然有很多的聽眾記在了心裡,而此刻當年參與報道的郎峰蔚就已經坐到了我們的直播間。
  郎峰蔚:聽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剛纔在回聽這個報道,算起來已經過去了有5年半的時間了,5年7個多月了,再聽這段報道,從我們自身的責任來說起,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其實對於當時的這個報道,我們很多在一線的記者直到這一刻依然不會忘記每一個細節,但是我相信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是對於我們所堅守的這樣一份責任和曾經從事過或者依然在從事這份職業的一個全新的認識,我不知道你的感受是什麼?
  郎峰蔚:現在回聽這段報道,我覺得最難忘的一段還是當時的那個醫生和護士說我們這裡缺止血帶、缺血漿、缺更多的藥品,如果我們能讓更多的傷員得到救治,請外面趕緊運物資進來,這一段錄音是我到後來一直都印象非常深,一直在自己腦海裡經常回放的一段,我覺得這是我們覺得當時做的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我們讓更多的人知道裡面缺什麼,知道更多的人需要什麼樣子的條件和方式來救助,我覺得這才是我們記者的責任,這種把聲音、把需要傳遞出來。
  主持人:你剛纔提到了責任這個詞彙,中國之聲平時在節目經常也會用這種概念,或者信念來規範我們自身不斷去堅守的兩個字,那就是責任,責任至上。其實無論是中國之聲還是媒體報道記者,無論在災難發生現場,所有突發事件需要我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這一刻,責任這兩個字永遠是支撐我們,並且不斷督促我們前進的一個重要的詞彙。我相信,當我們再回望這次特別的報道的時候,災難過去了很久,但是它所帶來的影響我想不僅僅是對某一個人,某一段時間,某件事情也包括對於我們自身對於未來的影響,你覺得如果再往前看的話,你有哪些收穫和設想?
  郎峰蔚:我覺得中國之聲的改版一直在堅守的就是責任。我們現在在探索,怎麼樣更好的去盡自己的責任,包括在重大突發事件的時候,作為一個媒體在現場能做什麼?能幫大家去乾點什麼意義的事情,有價值的事情,這個是最重要的。而且現在這種共識在媒體裡面會越來越多,特別是在中國之聲上上下下記者、編輯裡面,我們開通蘆山地震、雅安、玉樹地震,這方面中國之聲越來越多的在強調,在災難中的媒體的建設性的作用,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葉閃,為我們分析點評。
  葉根榮:其實我剛剛看峰蔚在回憶這個事情的時候,眼圈都有點紅了。很多時候記者的責任是怎麼樣的,大家很難描述清楚,但是在汶川大地震的報道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好多時候記者表現出自己的責任,是用自責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我們能不能更快一點,能不能更詳細一點,或許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像剛纔那段錄音中,有一個很明顯的聲音標註,就是王亮那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當時就有特別深的印象,這個真的是一個聲音標誌,因為大地震對於很多媒體來說,動員的力量是空前的,平常我們媒體要拼什麼?要拼時效,要拼質量,但在這個關鍵點上,媒體的同行大家都是在拼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地震發生之後,消息是最主要的,尤其是震中的消息,這個消息能不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發出,不僅是關係到救人的速度,同時關係到我們整個民族和國家,對待這麼巨大的考驗將用什麼樣的姿態來抒寫自己的信心的問題。所以你越快,就可能讓所有人急且焦慮的狀態,轉為比較踏實的,沉住氣的行動的狀態。
  所以這個時候,信息其實就是生命,當我聽到王亮那句說,真的是太不容易的時候,我覺得這句感嘆不僅是描述了記者的責任感,不僅是描述了像解放軍、陸航這些救援部隊,救援困難和責任感,也有記者本人一種不辱使命之後感到短暫壓力的釋放,太不容易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種責任感導致它短暫壓力釋放之後我還得接著救,繼續拼下去,所以經歷過那段時間的人,重新聽這段廣播,聽到太不容易這句話的時候,都知道心裡面會起什麼樣的波瀾。
  主持人:我想記者不僅在現場去記錄當時真實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推動歷史,並且見證歷史,而且讓這份責任可以有所傳遞,讓人和人之間的一些正能量能夠更多的表達。我想今天恰好是借助這樣一個機會,我們在為了更好的未來做一個紀念和回望,但是我剛纔說,更多的還是為了更多長遠的未來去展望,無論是在記者的崗位,還是不同職業的崗位上,峰蔚你覺得通過曾經的這些經歷,對於你自身,或者對於這些媒體從業者你有什麼樣的寄語。
  郎峰蔚:第一,作為一個老記者,我們經歷過很多的事情,任何時候我們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在做媒體工作的時候,可能有的時候會把個人的情緒帶進去,但是這個可能未必是對你收音機前的聽眾是有最好的幫助。當你面對話筒的時候,你職業的使命感要超過你個人的情緒化的東西,這是一個很重要,特別在重大事件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短暫情緒的釋放,但這個釋放和聽眾朋友的幫助息息相關,只有這個才是有意義。
  21點整,中國之聲十周年特別紀念《為了更好的未來》將繼續為您直播,中國之聲記者岳旭輝將重返直播間,回顧2010年山西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那一次經歷了大悲大喜,153人被困,但最終115人獲救,創造了生命和救援的奇跡。當時中國之聲在現場記錄下了井下礦工敲擊鑽桿回應救援的珍貴聲音,歡迎您繼續關註!  (原標題:中國之聲十周年:汶川緊急救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n15enow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